棚内智慧控温控湿,各项参数通过一方屏幕实时显示、一目了然,系统传感器会根据温度自行放风调节,浇水则用上了先进的滴灌技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少量多次浇水,管理者只需偶尔游走在一棵棵杨梅树中间查看杨梅结果情况……这是4月23日,记者在临海市海慧家庭农场看到的“劳作”景象。
杨梅是临海市白水洋镇的农业“金名片”。眼下,依靠现代化的种植设施和技术,白水洋杨梅有了更多“科技范”。海慧家庭农场负责人、党员种植户罗昌海流转经营的近400株、15亩大棚杨梅,不仅托管不操心,还提前完成东魁杨梅优果期,即将迎来成熟季节,品质和效益都颇为乐观,预期总产量将达1.5万斤。
据介绍,罗昌海的种植大棚投用自2022年。此前,这一地块疏于管理,原有的杨梅植株“树叶掉光,差不多已是濒死状态”,罗昌海花钱向村里承包,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为此,他分好几次去兰溪、青田等地学习大棚技术,先后向浙江省农科院杨梅专家梁森苗和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水果首席专家颜丽菊咨询请教,经过两年多的细心呵护,杨梅树“起死回生”。
“20多亩地上盖了5亩左右的大棚设施试种,仅一年就回本了。去年,我们的大棚杨梅在5月25日上市,比露天种植的东魁杨梅要早15-20天。”罗昌海说,因去年杨梅丰收,杨梅季后期小子、中子收的人就少了,而大棚杨梅得益于先发优势,基本上都提前定出,市场上求购的批发商多,甚至还不够卖。
据介绍,大棚技术的应用,水控制的优势突出,将直接减轻恶劣天气对杨梅的影响,譬如露天的杨梅在硬核后至果实成熟时,突遇雨水期,会患肉葱病掉果,而棚内环境可控,对杨梅起到保护作用,坐果率更高。
今年,在原先平棚的基础上,罗昌海又建了拱棚和90立方米的蓄水池,将大棚面积扩张至15亩左右,并投资170万元对大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从会种植转型为“慧”种植。
“去年,我们夫妻俩从出太阳起就要待在这儿,忙着控水控温没时间休息,通过人工手摇打开棚顶,浇水也都要亲历亲为。现在用上智能设备后,虽然种植面积增加了,但浇水、控温都能代劳,太阳出来后大棚马上升温,到三十度棚顶自动卷起,棚内还有温度计实时监测。”罗昌海夫妇平时还能腾出时间学习新种植技术、新管理模式。
而在罗昌海的带动下,两名亲戚加入大棚种植模式,同村也另有三户种植户从传统杨梅种植模式成功转型。今年2月底,一位试种了2亩多大棚杨梅的种植户上门学习,当时正值杨梅开花期,罗昌海暂缓手头的授粉工作,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传经送宝。
事实上,有着“浙江省杨梅特色强镇”称号的白水洋镇,近年来,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像罗昌海一样的“新农人”。譬如临海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会长、台州小玩子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玲见,临海市美梅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晓英,临海市白水洋黄沙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英杰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致富带头人队伍渐成规模,以直播带货、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应用、电商平台运营等新理念、新技术大显身手,特色产业不断注入兴农新鲜血液。
“在推进‘三支队伍’建设的过程当中,新农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动力。白水洋镇拥有优质杨梅基地5万多亩,为培育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农人’,擦亮杨梅产业‘金名片’,4月25日起,我们将举办白水洋镇杨梅产业实用人才专题培训班,邀请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协成培训学校老师、省果品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杨梅组专家、农业推广研究员,分别围绕农产品营销、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棚杨梅促早栽培技术等内容专题授课,为本地梅农充电蓄能。”该镇组织委员蔡志韬说。
编辑:王依妮
审核:李寒阳
监制:林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