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陈伟华文/摄
长达40余载,他一直在与灵江、古城墙、古街巷对话,用平和的视线,记录下临海古城的人文市井之韵。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许小华,一位执着于光影的艺术守望者。
用镜头捕捉瞬间
“看,这张名叫《菜农》的老照片,是1979年我在临海古城吊桥头农贸市场拍的。我捕捉到一位老农,他的背后是行色匆匆的行人。”许小华说。
在台州府城40年影像——许小华摄影作品展现场,顺着摄影师手指的方向,记者的目光被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照片上,一位老农的形象跃然眼前:他体态清瘦,头戴斗笠、身披蓑衣。他坐在箩筐上,左手握烟,右手扶着一根秤杆。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他那双敏锐的眼睛,从他凝视前方的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智慧。这幅看似普通的照片却勾起不少观众心中的情感和文化记忆。“以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真实地记录历史,对我而言,这是摄影生涯中的一项重要使命。”许小华说。
还有《扛着自行车过浮桥的居民》拍摄于1986年。他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灵江上,有西门和南门两座浮桥,是连接临海城乡的重要通道,曾造福一方百姓。在许小华的镜头下,也记录了在浮桥上发生的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浮桥”,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船来代替传统的桥墩,并通过铁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的通道。
1986年,一场洪水过境,给灵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原本稳固的浮桥变得破败不堪。洪水退去后,浮桥的许多部分被冲毁,留下了断裂和残缺的痕迹。特别是在浮船与对岸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为了方便两岸居民的通行,人们临时在船与对岸的残缺处搭了一根竹竿。
当时,许小华看到一些市民扛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走在浮桥旁的竹竿上。为了这一珍贵画面,他也跟着人流走上浮桥。行走于竹竿上,脚下是流动不息的灵江水,让许小华一度感到胆战心惊,但他并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按下快门。这幅照片也展现了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临海人民也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克服的乐观精神。
用光影记录感动
古城临海,有着许多难以忘却的回忆。已过花甲之年的许小华仍怀念童年巷口的小书摊。
至今他仍记得,小巷深深,斑驳的墙壁下方,书架上插满了《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等小人书。读者三三两两,坐在矮凳上。他们的人生形态,或许都是萌生于简陋的小书摊。时间一晃就是一天。等到收摊的时候,老人小心拂去飞落在书本上的尘土;再将一本本书,收入黄色的帆布袋;最后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
“那时,我总爱趴在窗台上,从老相机的取景器中,呆呆地看着老人,守着他的小书摊。我总会忍不住,把它们拍下来,因为那是一幅幅浑然天成的画。”许小华说。
如今,昔日的小伙伴们每每欣赏许小华1989年拍摄的《红楼弄堂口的小书摊》等照片,“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亲切感,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
用作品定格时光
许小华,出生于1960年,退休于临海市总工会。他从1975年开始,用相机捕捉临海的日常点滴,以镜头为媒介,认真地去观察这生养自己的家园。
从作品题材看,许小华以拍摄人文纪实、民俗风情见长。无论是灵江上的浮桥,还是江下街的吊楼;无论是接新娘的自行车,还是打渔人的老白干,许小华所拍的一山一水、一人一景,都是客观记录基层老百姓的生活。他是以生动的细节,来表现人间的烟火气;是以人文主义立场,来传达府城平民朴实温雅、从容淡定的文化性格。
从作品的主题看,许小华4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扎根家乡拍古城。他长年累月都是随机拍摄,慢慢积累,然后经过筛选,才形成一个又一个系列的主题摄影作品。
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记录东湖樵夫祠、巾山、望江楼等家乡风物变幻的影像,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珍藏价值,更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还有反映吉利集团的迭代升级等题材,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纪实性,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艺术表达。许小华的坚持和执着,更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文化的深厚情感。
“他不断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纪实摄影不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空间布局,而且是一门追寻历史踪迹的时光艺术,通过记录瞬间来还原历史记忆。这些照片里的场景,有的风物依旧,有的沧桑巨变,还有的飘然远逝,它们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凝固着历史的‘表情’。”台州学院教授王正评价,许小华是一位用光影记录临海的历史面貌以及时代风采的古城摄影师。
时隔半个世纪,许小华已积累拍摄了1万多张胶片。他记录过的很多地方,如今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他感慨道:“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那就成了不变的永恒。”
来源: 台州日报
台州信息网www.0576.com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